智慧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十大误区

发布日期:2019-10-12 浏览次数:4587次

1.党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及工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些部门领导虽然都支持信息化建设,成立了相关机构,但工作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专业技术工作和主体业务工作脱节。应该应用数据掌握在业务处室手中,管技术的不掌握业务信息,管业务的没有提供信息的积极性,也是造成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的原因。

2.资金使用不合理。信息化工作所依托的是高新技术资源,这就需要高投人。在建设阶段,需要大量资金,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维护和继续开发费用,计算机软硬件都需不断升级其安全及防病毒也要与社会发展同步。然而,一些单位对于购买硬件设备还舍得花钱,而对于日常维护和软硬件的升级则舍不得投人,也造成了党校的信息化工作难于正常地、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3.人员分工、定位不明确。一些单位在初建信息化系统时,基本是由一些处室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一旦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就又各奔东西,信息的更新和设备的日常维护处于无人负责或兼职负责的状态。有的单位将设备分到各处室分散管理,这自然也就谈不上规范化、制度化。还有很多单位,则是由非技术人员管理专业技术设备和维护专业系统,常规管理很难到位。

4.信息化机制没有建立。目前,党校的信息化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部门,内部各自为政、多网并存,形成了很多部门级的应用系统和信息孤岛,这些信息孤岛已经形成稳定的数据源,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缺乏统一标准,不能做到充分共享,非常不利于提供统一的数据查询和应用服务。这种信息资源分建模式造成人力、财力和网络资源的巨大浪费。

5.信息化应用水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一些部门由于认识、资金等原因,很少配置计算机设备,部分部门虽然购置了一些计算机设备,但仅用于打字、造表等,甚至有些年龄层次稍微大一点的领导人员还很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延续着几十年以来一贯的工作模式。这种情况既大大落后于国际国内信息化进程,也不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建立精干、廉洁、高效的党政办事机构的要求。

6.认识不清、被动应付的误区。某些党校信息化建设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的规划。一方面造成信息化建设带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从而使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的应有作用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②信息化建设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建设,没有充分的认识及整体的设想,造成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整体投入的局面。③某些地区党校机关单位为了上“等级”搞“评测”,被动应付,搞一些规划和买一些计算机硬软件设备,最终实质上没有应用起来。

7.忽视标准和安全的误区。某些党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忽视标准和安全,给信息化的发展留下隐患。因此,要加强标准的贯彻宣传,安排信息安全专用建设经费,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8.忽视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培训的误区。某些党校现有管理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偏低,是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人是最积极的因素。人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对信息活动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进行全员培训,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改革的挑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9.高投入。有人认为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取决于投入的多少,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信息化建设应以实用为原则,讲究利用的高效率。一般来说, 投入多可购置大量、先进的设备,使配备达到一流的水平但是大多数基层单位对先进设备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这就未能达到高投入的目的。因此,以满足工作需求为切入点,以最小的投入来最大的便利。特别是基层单位,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该以实用为根本点,适度的投入,以达到规定的要求。贪图绩效,高投入搞信息化建设是不可取的。在信息化建设的考评上,应结合各个单位实际制定合理标准,不能不考虑地方经济的承受能力。

10.重硬件建设,忽视应用。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用,而恰恰在有些单位把信息化建设的硬件作为招牌,很少甚至不用信息化的成果。 其主要原因: 是领导重视不够;二是应用部门认识不到位,未能真正体会到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其实在党校信息化建成后应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班,形成部门信息员制度,鼓励和推动信息化成果应用形成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应用、推广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