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信息化是指党校系统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干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需要,在党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个领域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信息资源,促进党校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和效益,实现党校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党校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党校系统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党校信息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从指导思想上看,党校信息化要以现代干部教育思想和现代干部教育理论为指导;从范围上看,党校信息化涉及到党校教学、科研、行政和后勤等各个领域;从手段上看,党校信息化要充分深入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内容上看,党校信息化要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关键,以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主要途径;从目的上看,党校信息化是为党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服务,是为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和效益服务;从本质上看,党校信息化是实现党校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党校信息化发展历程
党校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起步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刚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单项数据处理的阶段。党校信息化的起始阶段主要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也有一些党校是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的,其主要特征是计算机开始进入党校,但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和简单的数据处理工作。
(二)增长阶段
增长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用信息技术将单一的基本信息处理连接起来形成管理信息系统的阶段。20 世纪90 年代末,随着中央党校远程卫星教学网的建成,党校信息化建设进入增长阶段。全国各地方党校依托这个“天网”开始投资建设信息化,铺设校园网络,初步实现“天网”和“地网”的连接,并专门成立与电化教学相关的部门来负责远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工作。有条件的党校还开始建设电脑教室或电子阅览室,依托磁卡技术实现以校园“一卡通”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信息技术应用开始扩散,信息化硬件投入也开始膨胀。但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多为单机版或基于C/S 架构的软件,缺乏统一规划,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数据冗余,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化的整体效用无法突显。
在这个阶段的后期,各地党校开始正式成立主管信息化工作的部门,有的党校由校领导牵头成立信息化工作指导小组,以统一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从整体上去控制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信息化应用开始走向正规,对这个阶段前期相对松散、孤立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对校园“一卡通”等应用管理系统中的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更换,开始着力解决数据共享问题,逐渐消除信息孤岛。
(三)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将包括人力资源、计划管理、财务、教学科研、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信息处理全面集成,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并且对本单位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党校信息化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资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党校逐步进入这个阶段,他们积极响应中央党校的统一号召,共同参与党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由原来的“重硬件、轻应用”逐步转变成“追求实效、突出应用”,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这个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在党校系统蓬勃展开,尤其是新建校区的党校,更是以整体规划为基础,建立集中式的基础数据库和党校信息资源库,采用开放式的技术架构来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群和全校统一的信息集成支撑平台。
(四)更新阶段
更新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化从技术层面上升为意识形态,并向全体最终用户推广,IT 文化得到中上层和高层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到了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党校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整个党校系统真正把信息技术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从中央党校到全国各地方党校,内部、外部的信息资源都充分整合与利用,在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下全面提升党校培训干部的竞争力。校园网,不少党校以建设新校区为契机,全新铺设以千兆乃至万兆为主干带宽的校园网络系统,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党校信息资源库和校园数据中心,并围绕多媒体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建设了大量应用于干部能力素质培训的教学实验室,为党校信息化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党校信息化发展趋势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新论断、新举措。《党校工作条例》也明确指出“党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手段。各级党校应当大力加强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培训发展要求,当前党校蓬勃兴起,以智慧校园、情景模拟教学和干部网络培训为代表,信息化开始融入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逐步发挥信息技术引领作用。
智慧党校,是互联网时代党校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其实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党校工作的高效和智能,发挥它在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智慧党校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为基础,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党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党校生活进行充分融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党校智慧化服务和管理。它包含云数据中心、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后勤信息化和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等在内多个大模块的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一)干部培训在线化
为了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干部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的新变化,全国各省都在积极开展网络培训,把在线学习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线学习这种形式灵活新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教育方式给干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解决了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它突破了面对面式授课的种种限制,使整个学习变得灵活便捷,解决了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冲突,一些零散的时间也就变成了学习充电的好机会;在内容上在线学习利用灵活的时间和丰富的内容,提供了一个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所需自主学习的平台,在完成必读篇目或选学篇目的同时,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领导艺术、互联网+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的针对性强,效果也非常明显;线上学习平台的课程种类繁多,基本理论、政策法规、经济、政治、文化、党建等一应俱全,从中不但可以学习到最新的政治经济理论知识,还能及时掌握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指示精神、最新政策方向,更新知识结构,补齐知识短板,做到与时俱进。
(二)干部培训数据化
智慧党校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其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党校系统智慧校园建设的水平。数字资源由各业务应用数据库、公共数据库、数据仓库构成。业务应用层是整个智慧校园系统的核心,也是信息化与学校各项业务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的关键。管理服务中心由教学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员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对外培训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协同办公(OA)等系统构成,主要服务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管理工作。知识服务中心由数字图书馆系统、智库系统、大数据分析辅助决策、在线学习、教学视频资源库、党校图片库等系统构成,主要为学员、教职工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学习和知识服务。生活文化服务中心由一卡通、门户网站、短信平台、公共微信账号、公共信息多屏发布等系统构成,主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生活服务,宣传塑造校园网络文化。为保证业务应用层三大中心的各子系统能进行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在业务应用层开发建设时,应基于统一的开发和集成平台分步实施。
(三)干部培训移动化
当今信息传播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工作场所和家庭的高速互联网,人们可以利用移动电话以及各类移动数字终端获取知识,因此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移动数字平台建设,为广大学员提供更广阔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平台。
智慧党校建成后将形成开放、创新、协作和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学员和教职工只要一部手机,即可畅通无阻地行走校园。同时,学员将不断进行网络理论学习,巩固网上意识形态阵地,提高党校培训教育实效。
党校信息化管理道路任重而道远,在“互联网+”时代不仅要用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在党校信息化管理中体现出“互联网+”思维,真正以教师学员的需求为核心,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加大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力度,实现党校内外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让将党校内积累的各种数据信息变为有用的大数据资产,同时要注重提高网络防御能力,为党校在新的时代更好发挥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添砖加瓦。